中國三艘航母的命名規則,或許真的被發現了,請看下文

001航母:「遼寧艦」,對應「旅大海戰」
1894年11月,日軍進攻大連、旅順,與北洋艦隊發生海戰,因岸上炮台清軍指揮官臨陣脫逃,致使北洋艦隊失去了岸炮支援,戰敗倉皇而逃。
此後,日軍進入旅順港,並殺害了兩萬多旅順軍民。
002航母:「山東艦」,對應「威海衛海戰」
1895年,日軍圍攻山東威海港南岸炮台,清軍奮起反擊,日本少將大寺安純都被炸死。只可惜,隨著源源不斷的日本援軍抵達,最終威海南岸炮台失守。
隨後,日本軍艦圍困住了北洋艦隊所在的威海港,不斷用炮彈和魚雷攻擊北洋艦隊的軍艦,李鴻章卻下令不准外出迎戰。此時,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提出突圍出去,在廣闊的海面上與日軍作戰,還有一線生機,但遭到李鴻章拒絕。
最終,躲在威海港內的十幾艘北洋軍艦,大部分被擊沉,其餘被日軍繳獲。丁汝昌眼看失敗就在眼前,為了不讓辛苦打造的北洋艦隊落入日軍手中,親自下令炸毀了多艘軍艦。而他本人,也因為不不願意當俘虜,而選擇了自殺,英勇就義。
威海衛海戰,是北洋艦隊的最後一戰,戰後經李鴻章建議,清朝與日本簽訂了《馬關條約》,甲午戰爭正式結束。
003航母:「福建艦」,對應「馬尾海戰」
1984年7月,法國遠東艦隊的6艘軍艦,停在了福建馬尾港的門口,隨時都有可能發射炮彈。
從兵法上講,此時裡面的福建水師,就應該傾巢出動,在軍港外,與法國艦隊展開海戰。要知道當時法國遠東艦隊只有6艘軍艦,而福建水師則有11艘軍艦。
如果當時的福建水師,趁著法軍還沒站穩腳跟,出港發動突然襲擊,就是靠數量優勢,也能擊敗法國艦隊。
然而,當時的清廷卻不敢和法國開戰,並下達了死命令:
「彼若不動,我亦不發」
意思就是,「不打第一槍」,敵人如果不打,那麼清軍就不能主動去打,否則即使打贏了,也將會受到軍法處置。
如此一來,福建水師就覺得這仗打不起來,自然也就沒有進行戰鬥的準備。一些高級將領,到了晚上,還會上岸去玩樂和休息。
結果,一個月後,法國艦隊突然對馬尾港里的福建水師發動了炮擊。當時福建水師有的軍艦,連艦長都找不到在哪裡,根本沒辦法組織起像樣的反擊。
最後,福建水師11艘軍艦,全軍覆滅,而法國艦隊沒有損失一艘軍艦,傷亡也僅有48人,而福建水師傷亡人數則達到了3000多人。
004航母,命名預測:
004航母,有可能會命名為「廣東艦」,與「鴉片戰爭」相呼應,警醒後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