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活過了75歲,還能做這3件事,那你就是人生贏家

2024-11-07     不留名     反饋

在《論語·為政》篇,孔子這樣說道:

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。」

對於人在不同階段的不同狀態,孔子進行了闡釋。

但是,不知道是否是因為古人的壽命普遍都比較短的緣故,孔子的論述只截止到了70歲。

而他自己,也在72歲的時候離開人世。

隨著科學技術和醫療水平的發展,現代人的壽命有了很大的提高。

根據過往的數據推斷,人均預期壽命已經提高到了77歲。

也就是說,在當前這個時代,活到77歲已經不算是什麼難事。

不過,生命的意義不能只靠所謂的長度來進行判斷。

在平均壽命大大提高之後,我們還必須要關注到生命的質量和厚度。

如果你活到了75歲,仍然能夠做到以下這三件事,那就說明,已經成為了人生贏家。

第一件事:保持思維邏輯清晰,能夠獨立生活

心理學家認為,在人步入老年階段後,身體的各方面機能都在下降,體力、記憶力,

一日不如一日。埃里克森表示,在這個階段,人們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來自於身體健康。

在我國,絕大多數的老年人都在和疾病作鬥爭。

在他們之中,情況稍微好一些的可能平時沒有什麼明顯的不舒服,

只是在做一些體力勞動的時候會感覺有些吃力;

情況差一點的,可能就會需要他人來幫助自己照顧生活,更嚴重的可能完全喪失自理能力。

在老年疾病中,有一種很比較常見的病叫做「阿爾茨海默病」。

在老年人得上這種病後,可能會出現認知障礙,記憶錯亂,連自己最親近的人可能都不認識。

這是比較嚴重的一種情況,得了這種病的老人,身邊基本上離不開人。

而對於絕大多數老人來說,他們面臨的更多的可能是記憶力衰退,

反應變慢,邏輯思維能力變差等問題。

其實,這些問題都會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。

很多老人完全喪失了獨立生活的能力,

他們必須靠子女照顧,自己覺得很難受,子女也會發出很多怨言。

如果在75歲之後還能夠保持思維邏輯清晰,並且能夠獨立生活,那麼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至少是有保障的。

我曾經在一篇文章里看到過一位女翻譯家的故事。

已經是九十多歲高齡的她,仍然堅持獨立生活,並仍然在繼續自己的翻譯工作。

在不大的房子裡,堆滿了她的手稿。她還專門學習了電腦,和時代依然保持著聯繫。

這位女翻譯家的故事給了我很大觸動。

她用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,即使步入老年,人的生活仍然可以同樣精彩,

這比那些需要子女照顧,在子女身上尋找寄託的老人要幸福很多。

因為,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,她都是獨立的。

因此,在年輕的時候,人們一定不能抱有僥倖心理,肆意揮霍健康。

要注意保持運動的習慣,生活要有節制,不要等到老年躺在床上需要他人照顧的時候才感到後悔。

同時,即便步入老年,也一定要保持思考和學習的習慣。

與其躺在床上刷短視訊,不如多看看書,保持閱讀的習慣,讓自己的腦子保持運轉,這樣就不容易出現邏輯思維混亂的問題。

第二件事:保持樂觀的心態

75歲其實是一個很敏感的年紀。

在60多歲的時候,絕大多數老年人都能夠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,認為自己可以活到中國人的平均壽命。

然而,一旦進入75歲,離平均壽命越來越近,人們對死亡的恐懼也會加重。

畢竟,能夠活到90歲的老人只是比較少的一部分。

到了75歲這個年紀,老年人所剩的時光就已經可以看到盡頭。

埃里克森提出,在65歲以後,人就步入了成熟期,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老年時期。

在這個時期,由於身體各方面機能的下降以及死亡的臨近,可能很多人都會出現一種絕望的心理。

對此,埃里克森表示,在這個時期,人們的任務就是調整自己這種絕望的心態,以一種更加超然的態度去面對生活。

因此,面對疾病,面對死亡,老年人應該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。

不要每天都生活在戰戰兢兢之中,這樣只會更加影響長壽。

心理學家認為,積極的心理暗示對人來說非常重要。

如果一個人總是擔驚受怕,害怕一些還沒有發生的事情,

那麼這件事發生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。這就是我們常說的,怕什麼來什麼。

但是如果一個人總是給予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,那麼他的心態也會更加樂觀。

在這種情況下,生活總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。

第三件事:有一個自己的愛好

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,越來越多人成了手機一族。年輕人如此,很多老年人也是如此。

有的老年人和年輕人一樣,喜歡躺在床上看手機,一躺就是一整天。

還有一些老人,他們無所事事,喜歡每天和鄰里街坊聊八卦。

對很多老人來說,這可能是一种放松方式。

但是時間久了就會發現,總是躺著看手機不僅會影響健康,還會讓人感到空虛和無聊。

而小區和村子裡的八卦,說來說去也都是同樣的話題。

這些可能會給他們帶來短暫的快樂,但是卻很容易消失。

因此,老年人應該培養一個愛好,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。

在心理學領域中,有一個概念叫做「心流」。

在這種狀態下,人會處於一種忘我的狀態,忘掉煩惱,忘掉時間,

完全集中在手裡所做的事情上。進入這種狀態,會讓人感到特別充實,同時也特別愉悅。

就像那個女翻譯家一樣,直到90歲,她仍然堅持翻譯,這不僅是她的工作,更是她的愛好,

她的精神寄託。和其他老人相比,她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,

或許她的年紀已經老了,但是她的心卻是永遠年輕的。

所以,老年人要尋找一個自己喜歡做的事情,並為之投入精力。在這個時候你會發現,老年生活也可以同樣精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