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文班亞馬以狀元秀的身份入主馬刺,他就總是會被拿來和前兩位狀元做比較,尤其是和鄧肯的對比,其中,出現最多的討論就是,如果把文班換成鄧肯,配上同樣的隊友,鄧肯能讓這支馬刺隊有什麼不一樣的變化?
大概也會有人要說,鄧肯之所以厲害,一定程度上也是吃了時代和當時聯盟打法的紅利,如果放在當下的NBA聯盟,他不一定有當時那麼厲害。
當然了,雖然我是呆密,但我也不得不承認一些事實,作為NBA歷史上最偉大的大前鋒之一(或者沒有之一),鄧肯的技術特點和比賽風格與現代NBA的打法既有契合之處,也肯定存在一定的衝突。

即是理解成有哪些優勢和劣勢就好。
先來看看優勢的地方,即是他的技術特點與現代籃球契合的地方——主要體現在四方面:頂級的技術、強大的防守、全面的適配性和無與倫比的領導力。
頂級的低位技術與中距離穩定性
在強調對抗的90年代和21世紀初,鄧肯的背身單打、腳步(如「打板投籃」、「轉身跳投」)和油漆區終結能力非常出色,而這些技術,已經是現在的NBA非常稀缺的技能。

儘管如今內線背打比例下降,但在關鍵時刻(如季後賽),低位強打仍是非常好用的破局手段(參考約基奇、恩比德的低位戰術)。此外,鄧肯的中距離跳投(職業生涯中距離命中率約47%)在節奏放緩的陣地戰中仍是高效武器,尤其在第四節關鍵時刻。
可以毫不誇張地說,鄧肯那內線攻防,可以把恩比德、唐斯等號稱頂級的內線安排得明明白白——我說的。
防守威懾力與籃球智商——馬刺的防守體系核心
護框與協防:鄧肯職業生涯場均2.2次蓋帽,護框效率頂級,且擅長預判對手進攻路線,協防補位意識極強(參考追夢・格林的協防思維,但鄧肯的身體天賦更優)。
換防能力:儘管移動速度不算頂級,但鄧肯的橫向滑步、大長臂和預判能彌補部分缺陷,可換防小個球員(比如早年對納什等突破型後衛的籃下防守)。

團隊防守:馬刺體系下培養的防守紀律性,能完美適配現代NBA強調的 「無限換防 + 輪轉」體系。
全能性與團隊適配性
除了進攻,鄧肯的職業生涯場均3.0次助攻,具備不錯的策應能力和頂級掩護水準,能為外線射手和空切隊友創造機會,這與現代 「一星四射」 或 「多持球點」 體系兼容。他無需大量球權,擅長無球跑動和終結,非常適合搭配那些需要有球在手的持球大核。
領導力與冠軍基因
鄧肯的更衣室影響力、關鍵時刻穩定性(5次總冠軍、3次FMVP)和 「團隊優先」 的價值觀,能提升任何球隊的競爭力,尤其在季後賽高強度對抗中。

說完優勢,咱們再來說說劣勢——即是,現在的籃球風格和打法對鄧肯的挑戰是什麼。
第一肯定是他三分球能力不足。鄧肯常規賽三分出手僅168次,命中率17.9%,而從他的投射姿勢來說,放在現在強行要他練三分球的成功幾率不大,這就不太符合現在的NBA對一個內線球員的要求了。
若無法開發出三分球,對於拉開場上空間可能非常不利,對手可以肆無忌憚地收縮防守,壓縮突破空間;再就是他和隊友擋拆之後無法像約基奇、努爾基奇那樣外彈投三分,只能順下或中距離,戰術選擇比較有限。
第二是他的速度與體能能不能適應快節奏。現代NBA場均回合數比2000年代快約10-15%,攻防轉換更頻繁——這也是現在傷病那麼多的原因。
鄧肯的移動速度(尤其退防速度)和體能可能在常規賽82場中面臨挑戰,需要教練合理控制出場時間,一來是能理好地分配體力,二來是規避傷病風險。
第三是防守擋拆的局限性。之前就有過鄧肯換防保羅比較吃力的畫面,如今,如果面對楊市長、莫蘭特等速度型控衛,鄧肯在擋拆後換防到外線時可能被軍訓——儘管他能用經驗和預判彌補,但體型上的差距難以完全消除。

最後一個就是他的罰球了。鄧肯職業生涯罰球命中率70.5%,低於現代內線平均水平(如濃眉75%、約基奇83%)。在 「砍鯊戰術」 幾乎絕跡的今天,如果鄧肯依然是這手罰球命中率,那麼極有可能讓對手拿來做文章,比如通過造犯規迫使他罰球,影響比賽節奏。
我想說,任何一個球員的成功都會有諸多因素,個人能力、時代背景、吹罰尺度和運氣等都不可或缺,鄧肯的成功,當然也離不開這些,拋開個人能力,波波維奇、大衛羅賓遜與馬努、帕克等人都是功勞不小,大家相輔相成,互相成就……
但有一點,我們不能忽略,頂級球星之後以頂級,是因為他們身上有普通球星沒有的特質,這類人不管放在哪個時代,都基本沒有問題,因為他們有著非凡的上進心和拼搏精神。

所以,倘若鄧肯生在現代NBA,他仍舊會是頂薪級別的內線和建隊基石,眼下的內線球員基本無人能出其右。只不過,我們一樣要客觀,他還是需在三分球和防守策略上做出調整,以更適應現在這個NBA的節奏和打法。
大道至簡,放在籃球領域也是一樣,無論籃球如何演變,有一個不會變的真理就是:
「大基本功」的價值永遠不會過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