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正在Netflix全球播出的韓劇《暴君的主廚》(主演潤娥、李彩玟)在中國觀眾中掀起軒然大波。該劇因涉及歷史扭曲與中餐文化「被抄襲」情節,被批「夾帶私貨」,引發大規模「辱華」爭議。隨著輿論持續發酵,不僅劇集口碑在中國崩塌,就連主演潤娥十多年積累的良好形象也一夜之間受到重創。

爭議最集中的片段,出現在中韓廚藝對決中。劇情設定「韓國參雞湯戰勝中國佛跳牆」,大明使者甚至被迫下跪、哭訴求饒。觀眾震驚之餘,紛紛質疑該劇不僅承認佛跳牆源自中國,卻又反手硬拗「整個中餐文化起源於朝鮮」,其邏輯堪稱「魔幻」。劇中還安排「大明廚師去朝鮮學藝」「川菜宗師在朝鮮才第一次見到辣椒」「川菜大師敗給拌飯」的橋段。網友怒斥:「這不是創意,而是系統性偷文化。」
大量評論指出,《暴君的主廚》整部劇圍繞兩個關鍵詞——「偷中餐文化」和「抹黑中國文化」。

將辣椒、廚藝、菜肴的起源統統包裝為「來自朝鮮」。然而根據歷史,辣椒原產於美洲,16世紀經海上貿易傳入中國,清初才普及,朝鮮的辣椒則是從中國引入。劇中明朝廚師團隊被塑造成「自私、內鬥、卑劣」,而朝鮮角色則代表「創新與正義」。更荒唐的是,連東漢儒學名士孔文禮也被強行改編成「廚師」,暗示中國文明是「竊取者」。

近期播出的一集中,燕山君與明朝使臣並排坐在上席,共同評判廚師們的手藝。製作組解釋稱,這是為了營造「絕對味覺的暴君」與「陰險的使臣」同席的緊張氛圍,但不少觀眾批評其與史實嚴重不符。史料記載,朝鮮處於明朝冊封體制之下,國王由明皇帝冊封。按禮制,國王應獨坐正殿御座,使臣只能在台階下或側面陪席。《世宗實錄》26年(1444年)中就有「王坐正殿御座,使臣陪席於東側下方」的記載。《朝鮮王朝實錄》也多次出現類似「王在御座、使臣在階下」的明確表述,顯示出嚴格的上下尊卑秩序。

雖然製作組在場景設計上刻意區分了御座與使臣座椅,但劇中仍將燕山君與使臣並列而坐,共同品評食物,這種處理方式被批評可能誤導觀眾。此外,劇中燕山君向明朝使臣低頭致意的畫面也引發不滿。專家指出,國王在接受皇帝詔書時確有行跪坐禮的規矩,但向使臣個人低頭行禮卻幾乎沒有史料依據。

隨著爭議發酵,韓國網絡論壇也出現了激烈討論。部分網友直言,讓朝鮮國王與明使平起平坐,本質上是對朝鮮地位的「美化」。更有網友劇透(未經證實),稱劇情結局是「朝鮮在料理比拼中大勝,明朝徹底失敗,國王甚至當場掌摑明使」。這類設定被批評過度誇張,不僅完全脫離史實,還把明朝塑造成近乎「反派」的存在。

一些網友舉例,劇中現代廚師延志永訓斥明朝廚師偷竊辣椒粉,並譏諷「明朝華而不實,只講排場」,更揚言「明朝那點程度根本不算什麼」。這種台詞讓不少觀眾認為,《暴君的廚師》在借娛樂化劇情強化民族優越感,卻可能誤導海外觀眾對韓中關係史的理解。

然而部分韓國網友表示「這就只是爽劇」,「反正這個劇情不爽的只是中國人,我們何必在意」,「我反而覺得看了很解氣」。目前,關於《暴君的廚師》的爭議聲音仍在持續發酵。一方面,該劇憑藉新穎設定和娛樂效果在全球範圍贏得關注;另一方面,過度改造的歷史敘事則讓其在學界與觀眾中飽受批評,也引發「流行與責任」之間的討論。

首先,《暴君的廚師》雖然在 Netflix 非英語類電視節目榜單中斬獲第一,創造了韓國電視劇新的全球成績,但隨之而來的歷史爭議不容忽視。劇中燕山君與明朝使臣並列上席、甚至向其低頭行禮的畫面,與《世宗實錄》等史料中「王居御座、使臣陪席於階下」的記載完全相悖,明顯與真實的朝鮮—明朝冊封體制不符。觀眾普遍擔憂,這樣的設定會在全球觀眾心中留下錯誤的歷史印象。

其次,韓國網友在網絡討論中指出,劇中不僅存在地位關係的錯置,還出現了對明朝角色的刻意貶低。無論是現代廚師延志永譏諷「明朝只講排場、不講實力」,還是所謂的劇情走向「朝鮮擊敗明朝、國王掌摑明使」,都被批評為過度渲染民族優越感。這種處理方式雖然提升了劇情的爽感,卻摻雜了明顯的歷史虛構,容易讓不熟悉東亞歷史的海外觀眾誤以為真實存在。

再次,從文化責任的角度來看,《暴君的廚師》所引發的爭議,反映了大眾娛樂與歷史真實之間的衝突。韓國學界和部分觀眾認為,雖然電視劇是虛構作品,但當其在全球範圍獲得高人氣時,就必須意識到自身的敘事會對國際觀眾產生影響。如果歷史被簡化為「朝鮮壓制明朝」的敘事,那麼這種扭曲不僅有損學術嚴謹性,還可能被誤讀為刻意營造民族主義情緒。

最後,這場爭議也提醒影視製作方,在追求全球化娛樂效果的同時,更應審慎處理涉及歷史的細節。誇張與虛構可以增加戲劇性,但若涉及到中韓之間複雜的歷史關係,就不能以娛樂為藉口無限放大。如何在尊重史實與滿足觀眾之間找到平衡,將是韓國影視作品在「走向世界」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長期課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