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與大陸很多負面輿論的聲音幾乎雷同,不得不說,一部電影的好看程度太過主觀。
但這樣一部承載著歷史厚度的電影,不該圍繞著「好不好看」來評價。

有網友愁得不行,「這評分到了國外傳開,人家會說731是假的。」

然而一句評語卻打破了這種顧慮。
英國影評人馬克・費舍爾道,「這不是電影,是對良知的審問!」
甚至有一條點贊極高的評論,「這是全人類的歷史傷疤。」

這種內部覺醒與國際社會問題的重視形成呼應,為《731》的海外傳播創造了輿論環境。
張純如的良言
「這些年我一直生活在恐懼之中。」

張純如生前曾在日記中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活。
原來,美籍華裔的張純如意外發現南京大屠殺的真實罪證後,便日日不能安心。
思慮之下,她決定勇敢站出來,記錄這段日軍罪行。
她在寫作時頻繁出現痙攣性顫抖,梳頭時大片脫髮,其中那些惡行,徹底動搖了她「人之初性本善」的信念。

經過四處搜集證據,確保真實性,她用《南京大屠殺》一書撕開歷史的傷痕。
其中那一句「忘記過去的人註定要重蹈覆轍」,與《731》結尾處的「你若記得,我便活過」如出一轍。
這種情感共鳴超越了文化差異,成為人類共同的道德底線。

那些她當年拚命搶救的記憶,如今通過銀幕被世界看見。
正如影評人所言,《731》的真正價值,或許不在於口碑分化,而在於它將歷史爭議帶入了公共討論的視野,感受那股噴薄而出的民族氣節。
傷口可以癒合,疤痕必須留存。

從張純如孤燈下的奮筆疾書,到全球銀幕上的歷史重現,這段跨越二十一年的記憶長征證明:
真相或許會被強權掩蓋,會被時間塵封,但永遠不會被人類的良知遺忘。
結語:
張純如的鋼筆與《731》的鏡頭,相隔二十年卻完成了同一場使命。

篡改歷史的行為,終究會被真相擊碎。
記住罪行,不是為了延續仇恨,而是為了銘記歷史,守護和平。
那些被忽視的吶喊,終會被時代聽見,而這,或許就是對張純如先生最好的告慰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