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致爺爺的一封信」張歡欣回顧祖父的一生事跡

2025-11-12     劉奇奇     反饋
/www/bananadaily.net/web/images/image/2283/22832828.avif

(吉隆坡11日訊)已故丹斯里張曉卿的孫女張歡欣形容,祖父勤奮與信念的寫照;他的離世,不僅是家族的巨大損失,也是社會的一大憾事。

「您用自己的故事證明了——真正的金子,無論在哪兒,都會發光。」

張歡欣今日在社媒撰寫「至爺爺的一封信」長文,內容深情回顧張曉卿的一生事跡與精神遺產。

上個星期,對我們全家來說是極其艱難的一周。

原本我應該啟程到中國開始我的新課程,卻突然接到爺爺病危的消息。那一刻,全家人立刻放下手中的一切,連夜趕回家鄉,只為了能陪在他身邊。

雖然這一周充滿了不舍與淚水,但也是一個深深反思的過程。我重新回顧了爺爺的一生——一個充滿信念、謙遜、勤奮與愛的生命旅程。

一生的奮鬥與傳奇

從小我就聽長輩說,福州人都很「長命」,至少都能活到九十歲以上。咱們的曾祖父更是活到了一百零二歲。爺爺身為九個兄弟姐妹里的長子,出身貧寒,從小就肩負起家庭的重擔。

年輕時,他靠割膠維生,辛苦賺取家用;而奶奶則在家照顧弟妹,負責煮飯、洗衣、打點一切。兩人相互扶持、各盡其責,在最艱難的歲月里撐起了整個家庭。那段歲月,造就了爺爺堅毅的性格與不屈的意志。

爺爺的教育程度不高,弟妹們大多都有上大學的機會,他自己卻沒有。但正因為他辛勤工作、無私奉獻,弟妹們才能繼續升學,改變命運。他雖然沒有大學文憑,卻深知知識的重要,一生都保持愛閱讀、愛學習的習慣。他常說:「讀書不是為了炫耀,而是為了增長見識、開闊眼界。」

他不僅是家族的長子,更是整個家庭的支柱。沒有他,就沒有今天的我們。他默默承擔一切,為家人付出從不求回報,也不求弟妹們報恩,只希望大家都能記得他的付出與初心。這份無私的愛,是我們一生都銘記在心的。

40歲那年,他從零開始創立常青集團。

當時弟妹還年幼,他一邊要養家餬口,一邊扛起創業的重擔。他不是為了財富而奮鬥,而是為了家人,為了讓下一代有更好的生活。憑著勤勞與信念,他一步步將事業從詩巫這座小鎮,拓展到全馬、亞洲,乃至世界各地。從最初的木材與油棕事業,到後來跨足媒體領域,他以一己之力,建立起橫跨多產業的常青集團——成為馬來西亞最具影響力的企業家之一。

他曾對管理層說過一句話:「我要做到死為止。」簡簡單單八個字,卻完全體現了他的精神——謙卑、堅定、永不言棄。

對華社與社會的貢獻

爺爺一生都深深紮根於華人社會,對華教、華文教育有著不可動搖的堅持。他相信語言是文化的根,是民族的靈魂,也常說企業的成功不是為了炫耀,而是為了回饋社會、造福他人。

他不只是一個企業家,更是一個連接各界的「橋樑」,推動了馬中關係的發展,也在海外華人社會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。

我後來才明白的事

小時候,我總覺得中文太難,反而更喜歡英文。那時候,我還不太明白為什么爺爺那麼堅持維護華教。直到後來我去美國留學,認識了許多來自中國的留學生,我的中文突飛猛進,眼界也因此被打開。

我開始真正體會到中文的力量與美感——有些情感,真的只有中文能表達。這也是為什麼我選擇用中文來寫這封信。

那一刻,我終於明白了爺爺為何如此熱愛、如此執著地守護華文教育。原來,這份堅持,不只是語言,更是一種文化與身份的傳承。

他獨有的「樸實風格」

認識他的人,大多都記得他的經典形象:一條綠色領帶、一件白色短袖襯衫,再加上一雙運動鞋 。

沒有名牌,沒有奢華,只有他一貫的樸素與實在。那是屬於他的「標誌」,代表著他一生的低調與真誠。

更難得的是,他待人沒有高低之分。無論是企業高層、保安員,還是原住民員工,他都能親切地用伊班語與他們聊天——那是他年輕時在膠園學會的語言,幾十年過去,他仍然記得。

這就是爺爺,一個從不忘本、腳踏實地的人。他可以上午與政商領袖開會,下午卻和園區工人談笑風生。他不看地位,只看人心。

我眼中的爺爺

在外人眼中,爺爺是嚴肅、威嚴的企業家;但在我心中,他也是溫柔、細膩的長輩。小時候,我們的家就在爺爺家隔壁。每次放學後,我都會跑去爺爺家吃飯。爺爺家門口擺著一隻很典型的老虎雕像——就像電影《Crazy Rich Asians》里的那種。小時候的我,每次經過那隻老虎都會被嚇一跳,卻又忍不住偷偷多看幾眼。那些畫面,如今都成了我童年最溫馨的記憶。

我永遠記得十幾歲時那次去美國,當時是大哥在UCLA的畢業典禮,我們全家一起旅行。那天原本要去一家日本餐廳吃晚餐,但因為塞車錯過了訂位,結果我和姐姐被安排坐在吧檯區。14歲的我大發「小公主」脾氣,心裡覺得很委屈。沒想到爺爺注意到了,還特地走過來問:「你們還好嗎?」短短几句話,卻讓我一輩子都記得。原來,在他嚴肅的外表下,藏著滿滿的溫柔與關懷。

那一年,iPad剛剛推出,爺爺買了一台給自己,也順便給我買了一個iPod Shuffle。當時心裡想說:「有爺爺買單真爽,早知道多買幾個!」

爺爺是個寡言的人,那一代人都經歷過戰亂與動盪,他們不多說話,只會埋頭苦幹。他們的人生信條就是——「干就對了!」

我與您的距離

身為最小的孫女,我常覺得自己錯過了許多與您相處的時間。在我成長的前二十年,正是您事業的巔峰期。我告訴自己:「沒關係,我要好好讀書,將來有一天,也能跟爺爺平起平坐。」

咱們家從小就是搞媒體的。爺爺愛閱讀、看報紙,爸爸也一樣,最喜歡聊新聞。從小耳濡目染,我也開始喜歡關注時事,尤其是想知道爺爺這幾天又飛去哪兒談生意了~每次看到有關爺爺的新聞,我都特別興奮、特別自豪。

當其他女生開始攀比名牌時,我已經在關注世界各國的新聞。我的眼界和格局,也因為您而被打開了。小小年紀的我,早早學會去關注世界、理解人情,這都是因為有您在我生命里的榜樣。也因此,很多人都說:「這個女生好像跟一般女生不太一樣。」其實那種興趣、那份敏銳,都是從您那裡傳承下來的。

還記得我初中統考拿了7個A,當時我想:「不用我親口告訴他,爺爺身邊的人自然會幫我打廣告。」 後來我去美國留學,每次寒暑假回國都會去探望您和奶奶,但常常聽說您又飛去某個國家談生意了。

我們最後一次一起吃飯,是您請二哥和我出去吃午餐。那是在我回美國繼續念書前的最後一餐。

我還記得當時對您說:「再過一年半,我就要畢業了。」我總想著:「等我畢業後,我們一定能好好聊新聞、聊天下大事。」

可人生往往不如計劃。大三那年,我接到消息說您在家中突然中風倒下。那一刻,我整個人都懵了。那幾個月是我大學時期最煎熬的日子,我每天祈禱、數著日子,盼著暑假早點到來,只希望還能趕上,親眼再見您一面。

信仰、奇蹟與愛

2017年中風後,您的頭腦依然清晰。當我們彈奏您最愛的讚美詩《耶和華祝福滿滿》《耶和華是我的牧者》《懷想曲》《常青之歌》《茉莉花》時,您仍會拍手、微笑,甚至對我們揮手說「bye bye」。

感謝神多給了您八年的時間,讓您堅強地走到了2025年。今年,您95歲,剛好常青集團也迎來了50周年紀念。我深知,您許多好朋友——有的甚至是丹斯里級別——都在疫情期間突然離世,但您卻依然能夠安享晚年,見證家人團聚。

這八年,是神的恩典,也是您堅韌生命力的見證。看到您在晚年仍能吃榴槤、喝可樂、與老朋友相聚,我由衷感恩。身為基督徒,我們坦然面對離別,因為我們知道,有愛、有信仰的人生,才是完整的人生。

上周日,您突然昏迷,被緊急送醫。醫生曾說您只剩兩三天的時間……您雖然處於昏迷狀態,我仍輕輕對您說:「Gong Gong,女美雷困咯(福州話:公公,你不要再睡了!)」結果您的心跳突然加快,我就知道——您仍在努力地「戰鬥」。最後您還真的奇蹟般地撐了九天。

1/2
下一頁
劉奇奇 • 9K次觀看
劉奇奇 • 2K次觀看
劉奇奇 • 2K次觀看
唐園秀 • 148K次觀看
武巧輝 • 2K次觀看
武巧輝 • 2K次觀看
武巧輝 • 3K次觀看
武巧輝 • 5K次觀看
唐園秀 • 19K次觀看
唐園秀 • 2K次觀看
武巧輝 • 2K次觀看
唐園秀 • 13K次觀看
唐園秀 • 4K次觀看
劉奇奇 • 2K次觀看
劉奇奇 • 3K次觀看
唐園秀 • 3K次觀看
武巧輝 • 6K次觀看
唐園秀 • 61K次觀看
唐園秀 • 2K次觀看
唐園秀 • 5K次觀看
劉奇奇 • 2K次觀看
劉奇奇 • 2K次觀看
武巧輝 • 17K次觀看
唐園秀 • 2K次觀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