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實證明:長大後還跟媽媽親的娃,是因為媽媽注意到了5個細節

2025-09-24     玉兒     反饋

後台收到一位媽媽的留言:"女兒上大學後,每次視頻通話不超過三分鐘。但我鄰居家的姑娘,每天都跟她媽媽有說不完的話,我真的感覺挺失落的,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?"

生活中,這樣情況不在少數,有些孩子一旦遠離父母,十天半個月都想不起來給家裡打個電話;而有些孩子不管離家多遠,還是和在家一樣。

我們做父母的總希望和孩子親近些,但你知道嗎,親子關係的親疏從來不是偶然。

今天就來聊聊,什麼樣的媽媽容易培養出和自己親近的孩子,希望能給有同樣困惑的你,一點幫助。

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,孩子 12 歲前與母親形成的情感互動模式,會直接影響成年後的親子距離

那些長大後依然和媽媽親密無間的孩子,往往是因為媽媽在下面這五件事上做對了方向。

把話語權還給孩子,而非掌控一切

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・德雷克斯在《孩子:挑戰》中提到:"被過度控制的孩子,會用一生的時間學習逃離。"

現實中,太多媽媽打著 "為你好" 的旗號,替孩子做著各種決定。

同事小林的媽媽就是如此,從小學選興趣班,到大學選專業,全由她媽媽一手包辦。現在小林工作了,媽媽還在遠程遙控她的戀愛選擇。

小林在大學就談了個男朋友,兩人一起來北京打拚,雖然男孩家裡條件普通,但對小林是真好,各種節日禮物不斷,還情緒價值拉滿,家務更是一手都包了。但即便這樣,小林的媽媽也因男孩家裡條件一直在逼小林分手。慢慢地,小林刻意減少回家次數,甚至過年都找藉口加班。

反觀另一位朋友,她就很尊重孩子。她兒子 16 歲想染藍色頭髮,她沒有反對,只是認真地說:"染髮會傷發質,但這是你的頭髮,你可以自己決定。"

結果孩子反而猶豫了,最終選擇了更穩妥的深棕色。

真正的愛不是掌控,而是給孩子試錯的權利。當媽媽願意蹲下來聽孩子說 "我想試試",孩子才會在成年後依然願意分享 "我做到了"。

看見努力而非結果,認可比批評更有力量

美國兒童心理學會曾做過一項調查:那些經常被父母肯定的孩子,83% 成年後願意主動與父母溝通;而經常被否定的孩子裡,這一比例僅為 29%。

演員海清曾在採訪中分享過育兒細節:兒子第一次學繫鞋帶,折騰了 15 分鐘才系好一個歪歪扭扭的結,她沒有催促,反而鼓掌說:"你今天比昨天快了 3 分鐘,進步真大!"

如今海清的兒子已經上中學,但依舊和媽媽很親近,因為他在媽媽這裡感受到永遠是鼓勵和包容,孩子自然就會願意把學校的趣事第一時間告訴媽媽。

反觀我們身邊,太多媽媽習慣用結果否定過程:"考了 95 分有什麼可驕傲的,怎麼不看看那 5 分丟在哪?"" 畫成這樣也好意思展示?" 我們以為這些話是反向激勵,殊不知一句句都讓孩子在心裡築起高牆。

孩子對世界的信任感,首先來自媽媽對他的接納。當媽媽能看見孩子背後的努力,孩子才敢在受挫時第一時間向媽媽伸手。

會道歉的媽媽,更能贏得孩子的信任

哈佛大學跟蹤研究發現:童年時經歷過父母真誠道歉的孩子,成年後與父母的情感聯結強度是普通孩子的 2.3 倍。

記得去年看到一則新聞:上海一位媽媽因為女兒打翻牛奶而大發雷霆,冷靜後發現是牛奶盒有破損。

她特意寫了封道歉信貼在女兒房間:"媽媽不該沒問清楚就發火,你的感受比打翻的牛奶更重要。" 後來女兒在作文里寫道:"媽媽會道歉的樣子,讓我覺得特別安心。"

現實中很多媽媽礙於面子,明明知道自己錯了,卻總說 "我還不是為了你" 來掩飾。卻不知那句 "媽媽錯了",其實是給孩子最珍貴的安全感。

承認錯誤不是否定母愛,而是告訴孩子:愛里可以有不完美,但不能有傷害。

留一扇永遠敞開的門,讓孩子敢回頭

發展心理學中有個 "安全基地" 理論:媽媽能否成為孩子的情感安全基地,取決於分離時的處理方式。

同事張姐的做法讓人印象深刻:女兒第一次住校時哭鬧不止,她沒有說 "不許哭",而是抱著女兒說:"媽媽知道你捨不得,這是正常的。如果在學校想家了,隨時可以給我打電話,晚上 11 點前我都等著。"

如今女兒上大二,依然保持著每天睡前給媽媽發消息的習慣。

但另外一些媽媽則恰恰相反,她們在孩子上幼兒園時偷偷溜走,青春期鬧矛盾時說 "你滾出去,就別回來",這些行為都會讓孩子潛意識裡覺得:媽媽的愛是有條件的。

孩子不怕分離,怕的是分離時沒有 "我等你" 的承諾。

那些深夜裡為孩子亮著的燈、永遠熱著的飯菜,都是讓孩子願意回頭的理由。

媽媽活得舒展,孩子才敢靠近

臨床心理學家發現:長期處於焦慮狀態的母親,其子女成年後與父母保持親密關係的比例,比心態平和的母親低 47%。

演員詠梅在一次訪談中說:"我從不在女兒面前抱怨工作辛苦,也不會把負面情緒帶回家。我會告訴她,媽媽今天看了部好電影,或者學了道新菜。" 如今女兒就她的像閨蜜一樣和媽媽逛街,分享小秘密。

很多媽媽以為犧牲自己才能成就孩子,卻忘了:一個疲憊不堪、滿臉怨氣的母親,會讓孩子覺得靠近是種負擔。反而那些會給自己留白的媽媽,周末約朋友喝喝下午茶,偶爾追追喜歡的劇,這種舒展的狀態會讓孩子明白:媽媽首先是她自己,然後才是媽媽。

媽媽對生活的熱愛,其實是給孩子最生動的生命教育。 當媽媽活得閃閃發光,孩子自然願意常伴左右。

作家周國平說過:"好的親子關係,是一場得體的退出,但退出不代表退場。"

真正聰明的媽媽,從不會用 "為你付出一切" 來綁架孩子,而是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,都能找到恰當的相處方式:幼時做溫暖的港灣,少年時做耐心的傾聽者,成年後做真誠的朋友。

那些藏在日常里的尊重、認可和理解,終會在歲月里發酵成孩子心中最溫暖的牽掛。

寫在最後:

聰明的媽媽會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拉進和孩子的距離,而不是等到孩子漸行漸遠後才追悔莫及。

如果你也希望以後和孩子的關係能更親近些,不讓從現在開始就是是上面這5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