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經開學了,但趕作業的傳說還在繼續。
近日,湖南一名11歲的小男孩為了趕作業,連續寫了14小時,從早上8點寫到晚上10點,期間家長催促嘮叨,作業壓力又大,突然情緒激動雙手痙攣,成了「雞爪狀」。
醫生診斷為呼吸性鹼中毒。有醫院兒科急症8月份接診超30人,相比其他月份增加了10倍。

圖片來源:件事視頻截圖
真是又想玩又沒忘記作業這回事,就問每天「消耗」一點作業量。有這麼難嗎?不要懷疑他們的磨蹭定力,不亞於一天寫完作業的奇蹟。
其實,孩子磨蹭拖拉,只是問題的表象,背後總有一些「為什麼」。
問題究竟出在哪呢?
一、感統能力不足導致
1️⃣視覺功能失調可能導致閱讀、辨字困難,容易看錯題目或反覆確認,拖慢寫作業速度。
2️⃣聽覺功能不佳的孩子,可能在聽指令時遺漏信息、容易分心,需要不斷詢問或重複聽講,影響進度。
3️⃣觸覺過敏或遲鈍也會分散注意力,比如對桌椅、紙張觸感敏感,或握筆書寫時力度控制不穩,導致效率降低。
4️⃣本體覺失調會影響手部精細動作,造成書寫不協調、易疲勞或字跡不整齊,需反覆修改。
5️⃣前庭覺功能不足則表現為注意力難以集中、好動,以及空間理解能力弱,尤其在處理數學幾何等需要想像的題目時更為吃力。
當孩子需要更多精力去思考時就會出現逃避寫作業的行為表現,我們看到的就是孩子面對作業一拖再拖啟動困難,即使勉強開始寫,也是磨磨蹭蹭沒有效率。

二、沒有建立良好的時間觀念
幼兒對「時間」的理解較為模糊,雖然他們很早就能使用「早上」「晚上」等詞彙,但真正建立起對時間長短的認知,通常要到5歲半至7歲半之間。
他們總是只看眼前的事情,並不在意如果沒有按時完成作業或其他事情會造成什麼後果。
三、父母事事代勞,助長孩子的拖延行為
比如孩子整理書包時,家長因嫌慢而直接代勞,長此以往,孩子容易產生依賴,失去自主完成的動力,行動也越來越慢。
真正的自律,源於掌控感、勝任感和自主感。如果家長總是包辦代辦,反而可能削弱孩子的責任感 ,讓他們覺得:「我不幹,反正有人干。」

一些孩子拖拉是因為缺乏自然後果的體驗。如果總是由父母提醒、催促甚至代為承擔後果(比如遲到後由家長向老師解釋),孩子就很難真正理解自己行為的結果。
四、負面心理暗示也會加劇磨蹭。
如果父母經常指責孩子「總是拖拉」,甚至為其貼上「磨蹭」的標籤,孩子很可能內化這種評價,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。
相反,我們可以抓住孩子動作快的時刻及時鼓勵,例如:「今天這麼快就寫完作業,我們多出了讀故事的時間!」通過正面強化,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行為慣性。
應對策略
你看 ,孩子拖沓磨蹭的原因有很多,父母一定要選擇智慧的方法去解決。無論如何,謹記以下四點,可以有效降低兒童出現拖延症的機率!
1️⃣避免過度代勞和催促,多給予孩子自主嘗試的空間。通過鼓勵和肯定增強孩子的自信心,例如具體表揚他「今天主動完成了數學作業,效率很高」。
2️⃣感覺統合,是兒童一切能力發展的根本。堅持做感統訓練,不僅可以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和動作計劃能力,還能激發內在動力,讓孩子更主動、積極地去完成任務。
3️⃣幫助孩子建立具體的時間觀念。可以通過日常小事進行練習,比如預估從家走到學校需要多久、五分鐘能寫幾個生字等,讓孩子對時間有更直觀的感知,從而學會合理分配作業時間。
4️⃣尊重而不干涉,引導而不教導。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練習和進步的過程。家長應作為支持者和引導者,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計劃,逐步培養其自我管理能力和責任意識。
只有這樣,孩子才能在放鬆、信任的氛圍中,真正告別拖拉,踏實、自信地面對學習與挑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