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山下英子看來,斷舍離是人生的新陳代謝。
由外在狀態的改變,引發內在狀態的調整,達到物品與人內外合一的和諧狀態。
若物品光進不出,家裡的空間就失去流動性,生活在一潭死水的空間裡,無論心靈還是大腦都會漸漸失去能量的補給、失去活力與生機。

我們的身體需要新陳代謝,我們的人生、我們的家同樣也需要新陳代謝!
簡單生活研究家麥琪,正踐行一套「一周舍物習慣」計劃。7天時間,每天堅持舍物,自然而然地讓你養成整理的習慣。

你只需要20%的物品
羅馬尼亞管理學家約瑟夫·朱蘭提出的一條管理學原理:帕累托法則,也稱二八法則。
很多時候,事物的主要結果取決於這一小部分的因素,即用20%的事物創造出80%的價值。

這個定律可應用於大部分的場景中,同樣也適用於房屋的整理收納上,你的生活只需要20%的必須品就能進行。
剩餘80%的物品,我們可以做出適當的捨棄,騰出更多自由的空間。

當你決定每天扔掉一些東西,並形成一種習慣,從決定那刻開始,你就已經開始形成思考的習慣了,思考物品是否為必須品,思考如何整理和收納這些必需品。
從這刻開始,你的家不再是滿噹噹和亂糟糟的,而且還會變得越來越舒適。

每天堅持的三條規則
(1) 每天 10 分鐘
每天只扔10分鐘的東西,可以避免陷入「決策疲勞」。
扔東西帶來了不斷糾結的情緒,持續太久的話很容易給人帶來疲憊感。
我們之所以覺得收拾房間累,是因為一開始就經歷了耗時較久的整理收納,腦子不停地去想,身體要配合行動,很容易把自己累垮。

在剛開始一周,每天騰出10分鐘的碎片化時間,進行一些輕鬆的整理嘗試,扔掉一些無需糾結的物品,久而久之就會引起質的變化!
柜子、衣櫥等花費時間的空間,要等養成習慣之後,在休息日時有充足時間再嘗試也不遲!
(2)視情況改變舍物順序
剛開始的7天內,建議要從身邊最容易著手的物品開始,逐漸再過渡到難度較高的物品。
話雖如此,你也可以根據當天的心情和具體情況來調整舍物的難度。

(3)要縮小關注範圍
剛開始決定扔東西的時候,可能會左看右看,看到哪個就扔哪個。
越是這樣就越要告訴自己,縮小關注範圍,例如扔桌面的東西就打開抽屜了。

每次只要整理好小空間,嘗到成就感,幹勁也會隨之提高,動力十足。

每天一扔,從身邊事物開始
讓我們從身邊的物品開始著手,區分必要和不必要的物品!
● 第0天:先設定目標
在開始前,想像一下自己理想的生活。
例如打造一個「像某某一樣的生活」、「讓家人能輕鬆愉悅的家」等,嘗試通過暢想,確立自己的目標,帶著理想美好的願景去實施。

● 第1天:仔細查看你每天使用的背包
我們每天到攜帶外出的錢包和背包,檢查一下裡面是否積攢著垃圾?
例如:不需要的票據、到期的優惠券、用過忘扔了的垃圾等。

●第2天:清理智慧型手機的內存
每天都說手機卡、內存不夠, 你花時間清理手機了嗎?
說起扔東西,我們很多時候只想到扔掉實物,卻很少想到虛擬的物品。
手機也是我們每天使用的物品,刪除不再使用的應用程式、相冊中重複的照片和視頻、清理網頁緩存等,讓手機運行更快,我們使用起來才更順暢。

圖源:esse.online
●第3天:藥品存放區
一旦把藥物放進盒子裡,久而久之就會遺忘,藥物是有有效期的,好好去處理一下自己的藥箱吧!

●第4天:護膚/化妝品
如果你把自己的化妝品、護膚品全都拿出來,你會看到很多熟悉卻陌生的東西,然而很多都變質了或者過期了。
檢查一下:多年未使用的化妝品/護膚品、多餘的護手霜、樣品等。
